开国上将行列中,韩先楚的个性格外突出,他性情如火,指挥作战果断迅速,素有“胆大妄为”之称。在战场上,他始终坚持事实为依据,很少屈服于他人,更不乏“指挥上司”之举。
长征途中攻克定边城,韩先楚在接到彭德怀的撤退指令后,立刻回以一封请战信:我决心攻克城池,消灭敌人,恳请尽快给予答复;在东北新开岭的战斗中,他与4纵司令曾克林因“攻打弱敌还是强敌”的问题发生激烈争执;进攻海南时,他又与总指挥邓华发生激烈争吵,几乎要掀翻屋顶,最终才成功说服邓华,同意提前发动攻岛战略。
韩先楚被誉为“旋风司令”,其军事指挥风格以迅捷制胜,擅长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广泛围剿敌人,因此,他并不倾向于在指挥作战时受到过多的束缚。
然而,却有一位人物,竟能使韩先楚心悦诚服地遵从。他的到来,不仅成就了一位英雄的崭露头角,同时也给韩先楚留下了终身的遗憾。此人便是被尊称为红25军灵魂的吴焕先。
一、愣头兵就认准了“七相公”
如果不是吴焕先,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韩先楚。
在大乱之世,黄安被一座巍峨的大别山与外界完全隔绝,山内居民难以外出,而外界人士亦不愿踏入。少年韩先楚便成为了这座山中的牺牲者,他出身于贫苦之家,曾为牧童,习得编竹技艺,担任过短工,亲眼见证了地主恶霸在乡里的横行霸道。尽管他对世道的不公感到愤慨,但自身力量薄弱,无法改变现状。
黄安,这块土地注定孕育英雄。1927年,黄麻起义的炮声震撼了鄂豫皖大地。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起义中,韩先楚首次听闻吴焕先的名字,自此踏上了全新的人生旅程。
吴焕先是谁?他是黄安地区颇有名望的富家子弟。他的家族在当地拥有丰富的资产,包括14亩水田、8亩旱地、2头耕牛以及8间瓦房。此外,在集镇的繁华地带,他还经营着一家山货店,店内销售各类土特产和日常杂货。
然而,这位生活优渥的富家子弟,却在一日之间,将自家的佃农和债主召集至一处,宣告今后凡租种他田地之人,该田地即归其所有,今后不再向任何一户收取租金或追讨债务,所有欠下的租子、债款均无需归还,本金与利息一并免除。
最终,吴焕先将购得的一幅马克思画像郑重其事地悬挂于供桌之上,随后他发表了以下言论:
你们得明白,这位蓄着浓密胡须的老者,堪称一位仁慈的长者,他的名字叫马克思。他可是我们穷苦大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指导者,若能依照他的指导行事,我们定能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社会。
那些缺乏教育的贫困农民,他们又怎能理解革命的真谛?然而,当吴焕先在众人面前,亲自将土地租赁契约和债务凭证悉数付之一炬,众人顿时领悟到了……要想过上好日子,就要跟着吴焕先。
吴焕先在家族兄弟中位列第七,家境亦颇为殷实,因此乡里乡亲们习惯性地以“七少爷”称呼他。“七相公”与那些因个人困苦而投身革命的人相较,吴焕先主动舍弃家产投身革命,更显出一种非凡的号召力。因此,当他于黄安举起红军的旗帜,号召之声立刻响彻云霄,众人纷纷响应。
“跟着七相公闹革命。”
也成为当地老百姓们口口相传的一句口号。
1932年10月,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苏区,吴焕先在黄安檀树岗迅速重建红25军,并自任军长。短短数日,他成功搭建了军部架构,并组建了2个师和2个特务营,汇集了7000余名战士,其中绝大多数为英勇的战士。大别山子弟,平均年龄甚至不到18岁。
当年韩先楚年仅17岁,因年纪尚幼便投身军旅,随家乡游击队并肩作战。恰逢吴焕先加强红25军实力之际,他特意从地方挑选了一群杰出的战斗精英,韩先楚便是其中之一,因而被调入主力部队。
韩先楚早年乃一愣头青,长年累月随游击队奔波于山区,部队更迭数度,他大多依上级之命行事,作战时手持大刀勇猛冲锋,虽英勇无畏,然性格亦颇为急躁。
然而进入25军后,情形发生了转变。吴焕先看重了韩先楚的才能,便将他调至手枪团。尽管这支部队成员不过百余人,但每一位战士都经过各部队的精心选拔,堪称战斗精英。他们个个武艺高强,枪法精准,无论是乔装侦察、捉拿俘虏还是搜集情报,都无所不能。
为了造就一批潜力巨大的基层指挥人才,吴焕先亲自提炼了八项关键的游击战术原则,他频繁授课,向全军将士传授这些知识,并组织了系统的训练。此举令初次接触专业军事理论的韩先楚深感震惊,每当闲暇时刻,他便会利用空地,手持树枝绘制沙盘,将吴焕先所传授的战例一一复现。
在韩先楚成长的初期阶段,有两股力量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首先,红25军在苏区坚守阵地,长期独立作战,极端艰苦的战斗环境迫使他在险境中寻求胜利,摒弃常规;其次,吴焕先对他的悉心培养,使他从一名游击队员成长为红军中的青年将领。
从那时起,韩先楚就一直把吴焕先视为榜样,他自己也曾说道:
吴焕先同志未曾踏入过军事院校的大门,然而他擅长在实战中领悟战争的真谛,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,他都能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与教训,进而摸索出创新的斗争策略。
韩先楚一生征战,未曾遭遇败绩。这得益于他在战斗中持续积累经验。他常提及的一个典型战例,便是吴焕先当年运用“牵牛”战术,巧妙地引诱敌人深入,并在崇山峻岭中布下“口袋”,最终将敌警1旅全歼。
在打法上,亦或在行事上,韩先楚身上总能显现出吴焕先的某些特质。吴焕先对韩先楚而言,不仅是革命道路上的指引者,军队生涯中的良师益友,更是亲自传授他战斗技巧的导师。得益于吴焕先的悉心培养,韩先楚得以迈出了从士兵成长为将领的关键一步。
二、从担架兵到副连长
韩先楚能打仗,但天生也是一个能闯祸的角色。
在25军磨砺了一年的时间,加之吴焕先的特殊擢升,他迅速由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排长,随后随部队进攻罗田县城,赢得了一场关键的胜利。然而,就在那场战斗结束后,韩先楚却受到了惩罚。
当时攻克县城后,红军手中掌握了超过七千枚银元,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,足以让红25军维持一年的军费开支。为确保这批银元的安全转移,军部特地选拔了一批精干的干部,并让他们各自携带部分银元进行撤退。
韩先楚同样得到了一袋银元,然而在他撤退途中,部队不幸遭遇敌军追击。在混乱的战斗中,一颗流弹恰好击中了身后的布袋,使得成百块银元散落一地。韩先楚焦急万分,不停跺脚,但激烈的战斗让他无法将散落在街头的银元一一捡起。最终,是战友们将他硬拉离了战场。
虽然那袋银元成功抵挡了子弹,从而挽救了韩先楚的生命,然而银元的丢失却是个不小的损失。当时韩先楚的营长名为李学先,得知这一消息后,他既焦急又愤怒,对韩先楚进行了严厉的批评。然而,李学先也明白战场上难免会有意外发生,因此并未对他进行过重的处罚,只是留下了一句:
“你的排长别干了,去给我抬担架,至少抬2年。”
韩先楚并不在意自己是否担任排长,然而,若不让他参与战斗,仅是去帮忙抬担架,这让他心中积攒了不少怨气。尽管如此,他也明白,一旦闯了祸,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惩罚。
吴焕先军长在最后时刻,意外地发现平日里冲锋在前的“韩排长”竟消失得无影无踪,经多方询问才弄清了缘由。于是,他亲自找到韩先楚,给予他慰藉。
银元虽失,却能从敌军手中夺回,战场之上亦能缴获。当前急需的是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!你必须拿起武器,投身于战斗之中!
那番话使得内心充满委屈的韩先楚情绪失控,泪水夺眶而出,然而他深知军纪的重要性,并未向军长恳求宽恕,只是陈述了自己的理由:
“营长下了命令,少说也要抬两年。”
吴焕先听罢大笑,拍了拍韩先楚的肩膀,告诉他:
不行不行,你立刻去寻找李学先营长,请他为你配备一支汉阳造步枪,告诉他这是我说的。你先从排长职位开始。好好在战场上历练一番,未来我还期待你能够晋升为连长、营长乃至团长呢!
李学先同样是红25军中的杰出将领,实则依他的个性,或许并不愿意将这位能征善战的韩先楚闲置在担架队达两年之久。然而,吴焕先的及时出手,不仅成功挽救了韩先楚的处境,免除了他的处分,还使他得以把握住红25军快速崛起的绝佳时机。
在那段日子里,韩先楚紧随吴焕先南征北战,屡建奇功,不久便升任225团的副连长。这个副连长的职位非同小可,凭借韩先楚的资历,若非在此期间迈出了关键步伐,晋升至连队指挥岗位,那么在长征途中,他恐怕难以有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,甚至在未来开国授衔时,也会在资历上有所欠缺。
韩先楚之所以只对吴焕先表示敬服,原因在于吴焕先虽身居军长之位,却始终对最基层的干部和战士关怀备至。
红25军在重建初期,面临着极为艰苦的环境,常常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。吴焕先由于饥饿,脸上出现了浮肿,这让他的警卫员看在眼里,疼在心上。于是,警卫员特意熬了一锅粥,打算给他送去。然而,吴焕先却十分节俭,他舍不得自己享用,反而将这小锅粥全部端到了卫生队,亲自喂给了那些受伤生病的同志们。
前线部队献上了他们缴获的一小部分银耳,意图用它来为他调养身体,然而得知此事后,他坚决地予以了回绝。
“这些补品应该送给伤病员吃!”
那些远离家乡,离别亲人的年轻战士们,在吴焕先的带领下,仿佛找到了一位慈父。在他的领导之下,红25军这批年轻士兵能够紧密团结,并肩作战,生死相依,彰显出他们非凡的战斗力。韩先楚、刘震等将领,也因此得以在战火中成长,肩负起更重的责任。陈先瑞、张池明这些25军走出来的将军,无一不念着吴焕先的恩情。
三、力排众议,北上会师
1934年4月,红25军与皖西的红28军顺利会师整编,编号仍为25军,由吴焕先担任政治委员一职,徐海东则执掌军长之位。到了同年11月,徐海东主动辞去军长之位,将位置让给了刚刚被上级派遣至苏区的程子华,而他自己则转任副军长。
而这个时候,25军也面临一个最为艰难的选择。
红一、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实现了会师,然而由于战略上的不一致,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最终选择了向川西地区进发,与此同时,一方面军则转向了陕北地区。作为四方面军的留守力量,红25军内部普遍倾向于进军四川,但吴焕先却持有不同意见。
吴焕先具有敏锐的战略洞察力,且能明辨是非,坚信红25军应坚定支持中央红军,并全力执行西进甘肃的部署。那时,军长程子华不幸手部动脉受伤,大约两三个月的时间里陷入了昏迷;副军长徐海东则被敌军子弹击中面部,经过四天四夜的昏迷后才苏醒,二人均遭受了严重的伤害;因此,所有的重任都落在了年轻的吴焕先肩上。
吴焕先作为红25军的支柱,最终毅然决然地驳斥了众人的反对意见,选择了北上的道路。这一关键抉择不仅决定了红25军当时的走向,还对红25军战士们接下来的数十年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,甚至对红25军在整个革命历史中的地位产生了重要塑造。
几十年后,韩先楚在纪念吴焕先的座谈会上就说过这样一句话:
“政委的决定,挽救了红25军,也挽救了我们所有人。”
红25军的征途充满艰辛,然而,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战果同样不少。在这其中,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,便是吴焕先与韩先楚师徒二人共同策划指挥的。独树镇战斗。
做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