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将门之后:少年孙武的军事启蒙
公元前 545 年左右,孙武出生在齐国乐安(今山东惠民县,一说山东广饶)一个世代为官的军事世家。他的祖先可不是普通人 —— 往上数,祖父田书是齐国名将,曾率军打败莒国,因战功被齐景公赐姓 “孙”,还封了封地;父亲孙凭后来也官至齐国卿大夫,掌管过一部分军事事务。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,孙武从小就被浓浓的军事氛围包围着。
那时候,别的孩子还在田间追蝴蝶、摸鱼虾,孙武却喜欢跟着祖父、父亲摆弄兵器、看军事地图。家里的书房里,堆满了各种兵书战策 —— 有记载上古战争的《军政》,有讲阵法排布的《军志》,还有齐国历代打仗的战报。孙武常常抱着这些书,一看就是大半天,遇到不懂的地方,就拉着祖父问个不停。
有一次,祖父田书指着一幅齐鲁长勺之战的地图,问孙武:“你看,鲁国军队人少,齐国军队人多,为什么鲁国能赢?” 孙武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儿,指着地图上的阵地说:“爷爷,我觉得是齐国军队太着急了,第一次冲锋没站稳,第二次又慌了,第三次力气就没了。鲁国军队等他们没劲了再冲,自然能赢。” 田书听了,眼睛一亮 —— 这孩子虽然才七八岁,却能看出 “以逸待劳” 的门道,确实有军事天赋。
除了看兵书、研究地图,孙武还喜欢和小伙伴们 “排兵布阵”。他会把家里的木棋子当成士兵,把院子里的石头、树枝当成城墙、战壕,指挥小伙伴们分成两队 “打仗”。每次 “开战” 前,他都会先给大家讲清楚 “规则”:谁负责冲锋,谁负责防守,谁负责绕后偷袭,说得头头是道。有次小伙伴们玩得太投入,把邻居家的菜畦踩坏了,邻居找上门来,孙武还镇定地跟人家道歉,说 “是我指挥不当,我会赔偿的”,那小大人的模样,让大人们又好气又好笑。
不过,孙武的童年也并非一帆风顺。当时的齐国,内部矛盾重重 —— 各大贵族为了争夺权力,明争暗斗,甚至互相残杀。孙武的家族虽然是名门,但也难免被卷入纷争。看着朝堂上的尔虞我诈、民间的动荡不安,孙武心里暗暗想:“要是有一套能让军队强大、国家稳定的兵法就好了,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战乱了。” 也就是从这时起,他萌生了写一部兵书的想法。
二、避乱奔吴:在隐居中打磨《孙子兵法》
公元前 517 年左右,齐国发生了严重的 “四姓之乱”—— 栾氏、高氏、陈氏、鲍氏四个大家族为了争夺权力,互相攻伐,都城临淄一片混乱。孙武的家族虽然没有直接卷入战乱,但他看着家乡被战火波及,百姓流离失所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他知道,在这样的乱世里,齐国很难有安稳的环境让他钻研兵法,更别说实现自己的理想了。
“与其在齐国蹉跎,不如去别的国家寻找机会。” 抱着这样的想法,孙武离开了家乡,一路南下,来到了吴国。当时的吴国,在吴王寿梦的治理下,国力逐渐增强,而且吴国远离中原战乱,相对安稳,更重要的是,吴国很重视人才,尤其是懂军事的人才 —— 因为吴国和西边的楚国、南边的越国经常发生摩擦,急需优秀的将领来整顿军队。
孙武没有立刻去吴国都城姑苏(今江苏苏州)求官,而是选择在吴都郊外的穹窿山隐居了下来。他找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,一边开垦荒地种些粮食糊口,一边整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军事笔记,开始专心撰写《孙子兵法》。
隐居的日子很清贫,也很枯燥。每天天不亮,孙武就起床,要么去山上观察地形 —— 看哪里适合埋伏,哪里适合驻军,哪里适合作为战场;要么就在屋里奋笔疾书,把自己对战争的理解、对战术的思考,一点点写进兵书里。有一次,接连下了十几天大雨,茅草屋漏雨,他怕兵书手稿被淋湿,就把稿子抱在怀里,坐在角落里,用身体挡住雨水,直到雨停。
在撰写兵书的过程中,孙武还经常去附近的村落,和当地的村民、猎户聊天。他问猎户 “怎么在山林里追踪野兽”,从中学到了 “侦察” 的技巧;他问村民 “怎么抵御山里的强盗”,从中学到了 “防守” 的方法。有个老猎户告诉孙武:“打野兽不能只靠力气,要摸清它的习性,等它放松警惕的时候再出手,才能一击即中。” 孙武听了,深受启发,把 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 这句话写进了兵书里 —— 这后来成了《孙子兵法》中最著名的观点之一。
就这样,在穹窿山隐居了三年多,孙武终于完成了《孙子兵法》的初稿。这部兵书共有十三篇,分别讲了计篇、作战篇、谋攻篇、形篇、势篇等内容,涵盖了战争的准备、战术的运用、军队的管理等各个方面,语言精炼,道理深刻,堪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巅峰之作。但孙武并没有急于把兵书献给吴王,他知道,要让吴王重视自己,不仅要有好的兵书,还要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。
三、吴宫教战:以宫女演兵显真才
孙武在穹窿山隐居的时候,认识了一个重要的人 —— 伍子胥。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,因为父亲和哥哥被楚平王杀害,才逃到吴国,后来得到了吴王阖闾(当时还是公子光)的重用,成为吴国的大夫。伍子胥很有才华,尤其擅长谋略,他听说孙武隐居在穹窿山,还写了一部兵书,就特意去拜访孙武。
两人一见如故,从兵法战术聊到天下大势,越聊越投机。伍子胥觉得孙武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,多次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,说:“大王要是想打败楚国、称霸诸侯,就一定要重用孙武,他的兵书里藏着克敌制胜的秘诀。” 一开始,吴王阖闾还不太相信 —— 一个隐居的读书人,能有多大本事?但架不住伍子胥反复推荐,吴王只好答应见孙武一面。
公元前 512 年,孙武带着《孙子兵法》来到吴宫,拜见吴王阖闾。吴王接过兵书,翻开一看,越看越入迷 —— 兵书里的观点新颖独到,战术安排精妙绝伦,完全不像一般读书人写的空洞理论。吴王看完,还是有些怀疑:“先生的兵书写得很好,但不知道您能不能把这些理论用到实际中?您能帮我训练一支军队吗?”
孙武毫不犹豫地说:“当然可以,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,只要按照我的方法训练,都能成为勇猛的士兵。” 吴王听了,觉得很有趣,就想考考孙武,于是说:“那好,我宫里有一百八十名宫女,就请先生用她们来演兵吧。” 他以为孙武会知难而退 —— 宫女们平时娇生惯养,哪里懂什么军事纪律?
没想到孙武一口答应下来。他把一百八十名宫女分成两队,让吴王的两个宠妃分别担任队长,然后给每个宫女发了一把剑和一面盾,开始讲解军事纪律:“我说‘向前’,你们就看前面的旗帜;我说‘向左’,你们就看左边的旗帜;我说‘向右’,你们就看右边的旗帜;我说‘向后’,你们就看后面的旗帜。如果不听指挥,就要按军法处置,明白了吗?” 宫女们觉得很好玩,嘻嘻哈哈地答应着,根本没把纪律放在心上。
第一次击鼓传令 “向右”,宫女们不仅没按命令行动,反而笑得前仰后合,队伍乱成一团。孙武没有生气,而是平静地说:“纪律没讲清楚,命令没传达明白,这是将领的错。” 他又把纪律和命令重新讲了一遍,然后再次击鼓传令 “向左”。可宫女们还是嘻嘻哈哈,尤其是两个宠妃队长,根本没把孙武放在眼里,随意指挥宫女打闹。
这次,孙武脸色一沉,说:“纪律和命令已经讲清楚了,还是不服从指挥,这就是士兵的错,尤其是队长,要负主要责任。” 他当即下令,按照军法,把两个宠妃队长斩首。吴王阖闾在高台上看得清清楚楚,赶紧派人下去求情:“大王说,这两个妃子是他最宠爱的,没有她们,大王吃饭都不香,请先生饶了她们吧!”
孙武却不为所动,说: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。我既然接受了大王的命令训练军队,就必须严格执行军法,否则这支军队就没有战斗力,怎么能打仗?” 说完,他下令执行军法,把两个宠妃队长杀了。然后,他重新任命了两个宫女当队长,再次击鼓传令。
这一次,宫女们再也不敢嬉笑打闹了 —— 她们亲眼看到了孙武的威严和军法的严厉,一个个规规矩矩地按照命令行动,向左、向右、向前、向后,动作整齐划一,就像真正的士兵一样。孙武把训练好的宫女队伍带到吴王面前,说:“大王,这支军队已经训练好了,您可以让她们去打仗了,就算让她们赴汤蹈火,她们也不会退缩。”
吴王虽然因为失去宠妃有些不高兴,但他也看出了孙武确实有真才实学 —— 不仅懂兵法,还能严格治军,是个难得的将才。于是,吴王正式任命孙武为吴国的将军,让他负责整顿吴国军队,准备攻打楚国。
四、破楚称霸:孙武的军事实践传奇
成为吴国将军后,孙武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队。他发现吴国军队虽然人数不少,但纪律松散,士兵战斗力不强,而且将领之间互不配合。于是,孙武制定了严格的军纪:士兵必须按时集合,迟到者斩;打仗时必须听从指挥,擅自冲锋或撤退者斩;不许伤害百姓,抢掠民财者斩。同时,他还改进了军队的训练方法 —— 每天除了练习兵器、阵法,还要进行体能训练,让士兵们增强体力;他还把士兵分成不同的兵种,有负责冲锋的步兵,有负责射箭的弩兵,有负责冲锋陷阵的战车兵,让每个兵种都各司其职,互相配合。
在孙武的整顿下,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快得到了提升。公元前 506 年,吴王阖闾决定攻打楚国,任命孙武为大将,伍子胥为副将,率领三万吴军出征。当时的楚国,是南方的大国,兵力有二十多万,而且楚国地形复杂,易守难攻,很多人都觉得吴国打不过楚国。
但孙武却胸有成竹,他制定了一套 “迂回奔袭” 的战术 —— 不直接攻打楚国的都城郢都(今湖北荆州),而是先率领吴军从吴国出发,沿着淮河逆流而上,然后突然放弃战船,改走陆路,穿过楚国北部的大隧、直辕、冥阨三个关隘(今河南信阳一带),绕到楚国的后方。这一招完全出乎楚军的意料,楚军以为吴军会从东边进攻,没想到吴军会从北边突然出现,顿时慌了手脚。
接下来,孙武率领吴军在柏举(今湖北麻城)与楚军主力展开决战。决战前,孙武对士兵们说:“楚军人数虽多,但他们长途奔袭,已经疲惫不堪,而且他们以为我们人少,肯定会轻敌。我们只要抓住机会,集中兵力猛攻他们的中军,就能打败他们。” 战斗开始后,吴军按照孙武的命令,先是派一小部分士兵假装进攻,引诱楚军出击,然后趁楚军阵型混乱的时候,主力部队突然猛攻楚军中军。楚军果然轻敌,被吴军打得大败,主帅囊瓦弃军而逃。
柏举之战胜利后,孙武率领吴军乘胜追击,又在清发水(今湖北安陆境内)、雍澨(今湖北京山境内)接连打败楚军。短短十几天时间,吴军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,楚昭王仓皇出逃。这是楚国历史上最惨重的一次失败,而吴国则因为这场胜利,一跃成为南方的霸主。
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,孙武还展现出了他 “仁将” 的一面。有一次,吴军攻占了一个楚国的城池,有士兵想抢掠百姓的财物,孙武立刻下令制止,说:“我们打仗是为了打败楚国,不是为了伤害百姓。如果我们抢掠百姓,和强盗有什么区别?以后谁再敢伤害百姓,一律按军法处置。” 在孙武的约束下,吴军虽然打了胜仗,却没有骚扰百姓,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好感。
除了打败楚国,孙武还辅佐吴王阖闾打败了越国。公元前 496 年,越王允常去世,吴王阖闾趁机攻打越国,结果在槜李(今浙江嘉兴)之战中,被越国军队打败,阖闾也受了重伤,不久后去世。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,任命孙武继续担任将军,辅佐自己报仇。公元前 494 年,孙武率领吴军在夫椒(今江苏太湖洞庭山)打败越军,越王勾践被迫向吴国求和,吴国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。
五、生活趣闻:不为人知的 “兵圣” 日常
虽然孙武是个严肃的将军,但生活中的他,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,这些故事让 “兵圣” 的形象更加接地气。
孙武很注重细节,尤其是在军事训练中,哪怕是很小的问题,他也会认真对待。有一次,他在训练士兵射箭的时候,发现有个士兵射箭总是射不准。孙武没有批评他,而是走到他身边,仔细观察他的动作,然后说:“你的姿势不对,左手握弓太松,右手拉弦太急,所以箭才会射偏。” 说着,孙武亲自示范,教士兵调整姿势。在孙武的指导下,那个士兵很快就掌握了射箭的技巧,后来还成了吴军里的神射手。
孙武还很喜欢下棋,尤其是下 “围棋”—— 那时候的围棋,和现在的围棋很像,讲究布局、策略,和打仗很像。每次打完仗,孙武都会找伍子胥下棋,两人一边下棋,一边讨论战术。有一次,两人下围棋,下到一半,伍子胥说:“我这步棋要是走这里,就能断了你的后路,你输定了。” 孙武却笑着说:“你以为我没防备吗?你看,我早就在这里留了一手,你断我的后路,我就断你的粮道,最后还是我赢。” 说着,孙武走了一步棋,果然化解了伍子胥的攻势,最后赢得了棋局。伍子胥笑着说:“你这脑子,不管是打仗还是下棋,都这么厉害。”
还有一次,吴王夫差想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,用来彰显吴国的霸主地位,于是下令征调很多百姓来干活。孙武知道后,就去见夫差,说:“大王,现在吴国虽然强大,但刚打完仗,百姓还没恢复元气,如果现在征调他们建宫殿,会影响农业生产,也会让百姓不满。要是楚国或越国趁机来攻打我们,就麻烦了。” 夫差听了,觉得孙武说得有道理,就放弃了建造豪华宫殿的想法,还下令减免百姓的赋税,让百姓安心种地。
孙武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。他虽然是吴国的大将,地位很高,但生活却很简朴,平时穿的衣服都是粗布做的,吃的饭菜也很简单,从来不像其他官员那样铺张浪费。有一次,吴王夫差赏赐给孙武很多金银珠宝和美女,孙武却推辞说:“我之所以辅佐大王,是为了让吴国强大,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。这些赏赐,还是留给有需要的百姓吧。” 夫差听了,更加敬佩孙武的品德。
六、功成身退:《孙子兵法》的永恒传承
吴国在孙武的辅佐下,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,夫差也越来越骄傲自满。尤其是打败越国后,夫差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,开始沉迷于酒色,不理朝政,还听信奸臣的谗言,疏远了伍子胥等忠臣。孙武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他多次劝说夫差:“越国虽然投降了,但越王勾践不是等闲之辈,他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,我们不能放松警惕。而且大王现在沉迷酒色,会耽误国家大事的。”
可夫差根本听不进去,反而觉得孙武多管闲事。孙武知道,自己再留在吴国,也很难改变夫差的想法,而且很可能会像伍子胥一样,遭到奸臣的陷害。于是,在帮助吴国打败越国、巩固霸主地位后,孙武向夫差递交了辞呈,说:“我已经老了,身体不如以前,不能再为大王带兵打仗了,希望大王能允许我回乡隐居,安度晚年。”
夫差一开始还想挽留孙武,但孙武去意已决,夫差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。就这样,孙武离开了吴国都城姑苏,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齐国,或者继续在穹窿山隐居(关于孙武晚年的去向,史书记载不一,但都认为他是功成身退后隐居了)。
隐居后的孙武,没有再参与任何政治和军事活动,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修改和完善《孙子兵法》上。他根据自己辅佐吴国打仗的经验,对兵书里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补充和调整,让《孙子兵法》的内容更加完善。同时,他还收了几个弟子,把自己的军事思想传授给他们,让《孙子兵法》得以传承下去。
公元前 470 年左右,孙武在隐居地安详去世,享年约 75 岁。他虽然离开了人世,但他留下的《孙子兵法》,却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瑰宝。
做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